李桃,重庆人,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成都童声合唱团副团长
她喜欢在舞台聚光灯下,却急流勇退为年轻人积极“挪地方”;她对专业爱得深沉,说专业演员要想获得更长的艺术生命,更需考虑台下幕后的发展;她骨子里深爱成都慢生活中那种悠悠闲闲的气质,但又积极拥抱各项挑战,并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
世人都以“桃李满天下”称颂名师的勤恳敬业,而我们眼前的李桃气质优雅、风度翩然。她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师,但她对舞台的关注、对行业的持续思考与贡献、在艺术管理领域的付出与收获,让她为师者的内涵作出另一番精彩演绎。
从《努力餐》说起
对成都人民来说,努力餐厅早已脍炙人口;对舞剧行业从业者来说,《努力餐》同样大名鼎鼎不容忽视。这部以车耀先烈士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红色舞剧,在2020年再次荣膺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这是时隔10年之后,该奖项再次花落成都。
这也是李桃从文旅局再次回到成都艺术剧院、扎根一线工作之后参与的首项工作成果。
从舞台之上到后台管理,再回归一线管理,李桃说,作为成都市直属院团的工作者,自身肩负的使命,除了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活下来、并且活得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有发声和引领。在这点上,上海歌舞团比我们领先太多。他们排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等剧目,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同时在年轻人中引起不俗反响,收获了良好口碑。
一部作品的故事性、美学性、思想性,以及和当下年轻人能紧密融合的那个微妙的点,无论是故事创作、作品编排、成品宣发,从萌芽到真正面向观众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深耕细作反复挖掘不断精进。
“成都市场其实大有可为,无论是国内外知名音乐节,还是经典舞台剧目等,在成都的市场上几乎都出现过一票难求的场面,每一个现象都说明成都的消费实力和文化认可。”只是,在大众口碑和顶尖水平上,我们比他们差在哪儿?
也许《努力餐》就是一个答案:将红色文化与天府文化相融并呈现于舞台之上。从情节、舞美、音乐、角色个性到精神内核,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地域文化气息,铺展成一幅完整的成都生活美学画卷。
被充分激活的生产力带来优质内容,成熟独立的市场化运作论证检验,让创作回归创作,把运营交给市场。“让资本做导向,让市场来验收”,李桃说,这是自己对后期工作方向的规划。以这样的双向循环,促进整个艺术产业的良性发展,是整个工作思路的设定,“而不是单纯地今天排一部剧,明天演一出戏。”
关于人产城的思考
2020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支细腻入微的舞蹈不声不响惊艳了全国观众。古色古香的《渔光曲》将江南女子身着旗袍轻摇蒲扇翩翩起舞的动人意象传达给了荧幕前的所有观众。柔美的舞步重现出老上海弄堂深处的迷人烟火味,以及人们心中对家的渴望。
《渔光曲》其实是上海歌舞团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个片段。前者爆红网络,引发很多视频跟风翻拍,后者一年巡演上百场,均成绩不俗。
旧坛新酒为何能获得这样的成功?经典IP的现代演绎,成为一个创新的尝试方向。在李桃看来,不管是影视作品、舞剧作品,或是其他形式的衍生作品,都可以往更多方向去尝试。
“成都可以挖掘的资源太多太多:天府文化、三国故事,金沙、三星堆、都江堰等文化遗产,司马相如、卓文君等历史名人,太值得我们去发挥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把这些资源用好。”
“老外能把功夫和熊猫两个中国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功夫熊猫》这样的大IP,为什么我们没有做出来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问题。”
这些年,城市发展的理念悄然变化,从以前的“产城人”到现在的“人产城”。“把人放到前面,是强调人所创造的价值,在形成产业价值后为城市赋能。”
李桃说,两个概念间的微妙转变,其实不难理解,很多时候是人与地理环境的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了城市的氛围与价值。就像好莱坞,最早是因为风景优美适于电影拍摄,由此慢慢吸引了一众相关人员,大家留在此地创作内容,继而有了摄影棚、环球影城、电影产业,最终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实体产业。
纵向来看,一个城市能够发展,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每个人的价值,再逐渐积累而成。城市价值实现的落脚点,根本还是人。
以幸福生活为核心
今年初,成都发布“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在李桃看来,幸福主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根本绕不开的话题。和自身工作结合,对于“十大工程”中备受关注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她思考良多。
“我们一直谈到的人产城这样的逻辑关系,用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里也不例外。先有什么样的内容,再产出什么样的价值。一个小区或者街区,它在城市里承载的价值是什么?最后要融入到城市中的内容又是什么?”
李桃说,就大众理解层面而言,幸福很简单,就是好的生活环境、好的生活变化、好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物质元素。
另一方面,精神上的幸福呢?我们能否从环境中获取一些精神上的滋养?“街区也是城市的招牌,我们一直在讲烟火成都,老旧小区是更能够承载烟火气的平台。由此出发看待街区和城市间的关系,街区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属性。”这些都需要从顶层设计予以考量,如何为人民谋求更多的幸福和便利,如何做到一街一景都有文化滋养,最终,让整个工程以最高效的方式,让街区改造、老旧小区升级真正参与到成都文化产业建设中,让改造成果符合我们的幸福诉求和生活节奏。
而今,从文旅局里的规划参与者,再回到基层做实际的执行者,李桃在行业内接触各个环节以后,有了更深的感悟。她经手并亲自负责的项目,不管是街头艺人组织管理,还是成都童声合唱团经营,又或者是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具体执行,一项项,都充满挑战,又饱含收获。
文化发展是多元的,不同形态不同表现方式之间不应该存在优劣和高下之分。作为政协委员,李桃自谦在具体履职上还是汗颜,因为做得远远不够。“我们的角度和视野,不应该局限于成都市。因为成都的市政建设、执政理念其实是非常高瞻远瞩且国际化的,所以我们也该有相应的站位与思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去接触更高端的案例,这样才知道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未来还有哪些方向可以努力。”
就像她今年的提案,主题是后疫情时代文化复兴的相关思考。对很多行业来说,疫情无疑是一种冲击,但同样也带来了机遇,不少机构、产业都面临重组的机会。成都如何在产业重新架构的过程中抓住机遇,李桃对此表示,热切期望能够有相关平台或机构提供数据分析等决策支持。“所谓抓住时代机遇,就是在产业转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整个过程无疑更需要集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