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成都市“两会”,“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为一项重要议程。“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是“十大工程”之一,具体怎么做?委员给出了“金点子”。
“科技创新、转化、培育离不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加持,创业投资对早期科技创新尤其关键,这就必然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的重要作用。”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科技服务集团副总经理、成都技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汪轶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他带来的提案,是建议成都打造中西部“创投之都”。
“成都具备打造‘创投之都’的底子。”他以一组数据为例:截至2020年10月,注册地在成都市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共386家,管理基金885只,管理基金规模达1316.74亿元,投出项目1306个。“成都的创业投资活跃度领跑中西部。”
汪轶
另一方面,与上海、深圳等国内主要创投城市对比,成都创投行业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投资机构基本以外地投资机构为主,成都本土投资机构相对较少;成都市基金管理机构较少、管理基金规模较小;国有创投机构在市场化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存在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有资本放大及引导功能等。
成都打造中西部“创投之都”,用创投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具体怎么做?
“成都要打造‘创投之都’,不能一味依赖外部创投机构,要打造本土创投知名品牌,培育创投产业。”汪轶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设立成都市本土创投机构排行榜,针对创投机构管理基金规模、投出项目上市数量、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进行评分并排名,对当年度排名前10名的创投机构,支持政府引导基金、国有资本优先安排参股合作设立子基金等。
“要打造本土知名创投机构,不能‘撒胡椒面’。”他提出,要将普遍性鼓励政策转化为针对性支持措施,支持本土创投机构做大管理规模。”具体看来,可以对成都股权投资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创投机构(实际管理规模100亿元以上或当年成都市本土创投机构排行榜前3名的机构),给予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00万元;对上一完整会计年度营业收入(含投资收益)达到人民币2亿元以上且同比增长10%以上或利润总额达到人民币2亿元以上的创投机构,按其上一年度对成都市经济发展贡献的15%予以奖励,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0万元。
“要充分发挥创投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就要支持创投资金进入重点赛道。”汪轶建议,首先要支持重点赛道科技创新,针对计算机设备及应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清洁能源等成都市重点产业领域,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核心的新经济领域,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母基金等财政资金引导,在天使投资、VC、PE阶段分别设立专项投资子基金,对成都市重点支持产业领域创新企业形成全周期的支持。
“同时,也要鼓励创投资本投早投小,通过本土机构投早投小,既能以创投的市场机制和力量帮助青年实现创业之梦,显示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的影响力。”比如,将现有奖补措施集中于投资重点赛道的优势创投机构,对投资成都市重点支持产业领域种子期、初创期企业2年以上的创投机构,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按照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每投资1家企业最高奖励人民币100万元),若发生投资损失的,对形成损失部分按照最高60%予以风险补偿,单个项目补偿金额最高300万元(单个股权投资企业年度累计补偿最高600万元)。(记者 彭祥萍 | 摄影记者 吕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