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成都市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倪玖斌
发挥西部(成都)科学城动力源作用,需要对各区域、各领域、各类主体、各类要素系统部署,实现融合发展。
一、创新引领转换动力,实现“原始创新”与“应用创新”的融合。原始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深层次的是发展的安全问题,而应用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应用创新是量的积累,原始创新是质的突破,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需要根据“一核四区”特点,科学配置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比重和布局,建立高能级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以原创科技推动产业应用、以应用需求牵引基础研究的协调机制。
二、高位求进精准发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西部(成都)科学城拥有西部地区最优质的产业集聚能力,有利于依托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而产业链高效整合需要依托创新链“穿针引线”。因此,需要通过培育创新链来促进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化一体发展,增强科学城高端产业集群竞争力。以创新链做强做优产业链,推进双链深度融合是迅速聚集产业优势的有效途径。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创新中心建设,发挥科技服务业在“双链融合”中的“催化剂”作用,明确科学城发展的创新价值引领,响应科技强国号召,助力创新型、智慧型城市建设。
三、集聚要素提高效力,实现“规模集聚”与“高效集聚”的融合。高端要素交汇、流动、集聚是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发挥动力源作用的必备功能。高质量推进科学城建设,不但需要实现要素规模集聚,更要高效集聚。因此,应完善科技服务体制机制,打通要素应用的各类场景,通过构建全景式、高能级研发和创新合作空间、平台,打通科技合作和服务壁垒。注重科学城优质要素资源的高效流动与整合,促进要素规模化集聚和高效集聚并举。在大科学装置、研发设备和实验平台等使用和管理上,增强公共性和公益性,兼顾营利性,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和协作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要素集聚效能。
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实现“普惠制”与“量身定制”的融合。西部(成都)科学城的科技体制改革,普惠制更加侧重对西部地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是一般性的、全面性的改革。量身定制更加侧重科学城本身亟待突破的体制机制障碍,是针对性的、结构性的改革。当前科学城各类专项政策正在酝酿和试点阶段,因此,发挥科学城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先试作用,加强科学城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实验室体系建设,以普惠制融合量身定制,突显改革全面性、示范性和引领性。破除体制机制的堵点和难点,实现改革措施广度和力度有机结合。
五、完善机制扩大张力,实现“制度刚性”和“发展柔性”的融合。在科学城跨区域协作中,建议完善统筹领导、规划协调的体制机制,以刚性制度明确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和协调机制。以柔性发展解决区域间、领域间的协作问题,实现既有统筹又有分工发展格局。因此,需要实现三个“有效衔接”:明确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的有效衔接、突出要素贡献与利益分配的有效衔接、加强区域差异与柔性整合的有效衔接。
六、稳健投入保持定力,实现“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融合。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多元参与投入,明确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发力的保障机制。探索更有活力的市场化投资基金参与科学城建设,给予更加直接有效的财政激励措施,明确将激励“靶点”瞄准到创新主体和创新项目的政策举措。
七、区域协同形成合力,实现“共建”与“共享”的融合。当前,成渝两地部署的重大科技装置、实验室平台、科技研发领域、科技资源引进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重合。加快协商完善成渝两地科学城创新合作领域和机制,是当前共建西部科学城的重点。因此,建议以成渝两地共建产业联盟、人才联盟等方式推动两地科学城共建共享科技资源和成果,有利于实现一体化、协同化发展,推动双城经济圈共建共享机制全面形成。
(根据发言材料汇编摘登)